1. 皓优思首页
  2. 提升学历
  3. 中考相关知识

中考记叙文例文指导及范文评析(中考记叙文写作立意指导及例文讲解)

  中考记叙文例文指导及范文评析

中考记叙文例文指导及范文评析(中考记叙文写作立意指导及例文讲解) 2

  【文题回放】

  阅读下面的文字,根据要求作。

  在成长的路上,我们并不孤单,你的身影一直出现在我们的身旁,或远或近地关注着我们的一切。(提示语)

  请“我和你”(标题)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,篇幅不少于800字,立意自定。(要求)

  【审题立意】

  1、此作文题是由“提示语”+“标题”+“要求”组成,为高考作文题的普遍形式。“提示语”,主要的作用一般是帮助解读标题,或引发思考的,不是文章的立意。“标题”才是审题的关键处,需要用心思考的地方。“要求”,是写作的规则。

  2、“我和你”,是并列式的作文题。“你”“我”在文中不能只写其一,但比重可略有不同。“你”,可以是人,也可以是物,但在文中不能用“他(她)”或“母亲”等词语替代,否则,就偏题了。

  3、立意要考虑“我”和“你”两者关系,如:你是我人生的灯塔,指引我前进的方向;你不再是我的朋友,只是生命中的过客。等等。

  【精心选材】

  简单、规范的记叙文要能写好“一人一事一情思”,而“我和你”这类作文则可选择二三事,写好两个人,表达自己对生活、人生或世界的认识与思考。选材既要围绕主题(立意),又要注意三点:小、真、新。

  小,指生活中的小事,即平淡生活中具有闪光点的、细腻的平凡的小事。这些小事,既要能反映人物的特点,又要能凸显主题。如,梁实秋写徐老虎的脏和批改作文的小事。(小,要典型)

  真,指真实和真情。只有震撼过自己的,才能震撼别人,所以选择震撼过自己心灵的小事,无论这件事曾经让你喜悦还是愤怒。如,朱楠写的一位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的故事。(真,要有意义)

  新,指新颖。新颖的选材是记叙文取胜的关键要素,而能选材新颖关键在于思考。选材最忌平淡、低幼,不要张口考试闭口学习,要将眼睛转向家庭、社会、宿舍、教室、文学音乐艺术等。这次作文选材就集中多在亲情与友情、学习与考试,缺乏新意。(新,要合理)

  总之,生活是由细节组成的,特别是印象深刻的细节,因此需要我们观察、思考、积累,才能写出有生活情趣的作文。

  【范文评析】

  (1)我和你

  在我的记忆中,母亲总是温柔的,悉心地照料我的一切。而父亲却截然相反,除了工作结束后接我回家外,似乎毫不关心我的学习,我的生活以及其他。有时,我甚至觉得父亲与我就是两条平行线,过去没有交点,现在也没有,未来?恐怕也是没有的吧。

  直到我即将离家远行,他乡求学的那一天,虽然母亲替我准备而忙东忙西,但父亲还是没有表现出太多的热情,也仅是在吃饭时不经意地提了一句:

  “明天,要不要我送你?”

  “不,不用了,我自己就行。”虽然我嘴上是这么说,可是心里却是渴望你来送送我的,只是,我不想让你察觉,我对你的依赖。

  离开的时间总是会到来的,母亲帮我拎行李,替我买车票,又叮嘱我到了学校后要怎样怎样的。我满口答应着,却是心不在焉的,我的眼睛到处急切地寻找着,寻找着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身影。外面川流不息,然而我却始终无法找到我的父亲。我胡思乱想着:也许你替我去买水了,亦或许为我去买吃的了。我幻想着你来送我,却因为去做某种事情而消失在我的视线,即使我明知这并不可能。

  希望的泡沫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破灭。“该上车了。”母亲提醒我,我不想上车,因为我还没有见到那个我最想见到的人,可我又能怎样呢?即使到最后一刻,你仍是没有出现的。我失望地拎着行李,头也不回地走向检票口,步履有些蹒跚。

  我无精打采地坐在车上,车仍未启动。我隐隐觉得车外有一个眼神在关注着我,是你吗,我的父亲?不,不可能,这只是我的太多期待所产生的幻觉。两个小时的车程是沮丧的,我低垂着头,心中充满着对你漠不关心的埋怨。

  到了学校,给母亲去了个电话,刚拨完号,电话的那头便传来了母亲殷切的话语:“到了吗?”

  “唔……”

  “你老爸老催我给你打电话,说你才十三岁,太小,他不放心。真是的,有话不会在车站说吗?非要在站台外面看你,说是你不让他送。我说孩子哪有这么快就到呢,他就一个劲地催……”

  听到这里,我不禁愕然,再也听不清母亲的话了。我猛然想起那个眼神,是我最渴望的却无情地错过了。回过神来,却发觉自己已热泪盈眶。

  我的父亲啊,你大概是不会表达自己的爱吧,你爱得深沉,爱得厚重,爱得是那样地不易发觉,却被我一次又一次地误解。

  难忘那个在车窗外默默守候的身影,你远远地关注着,关注着我每一次启程,……

  父亲啊,我仍觉得你和我是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,然而正是有了平行线间的距离,你我才相互守望,从不孤单,远远地默默支持,这距离渐渐减小,直至某一天,我们会重合。

  判分与点评

  (2)我和你

  你是我的继母,我名义上的妈妈。我内心一直认为,你是讨厌我的。

  寒冬,凛冽的风从狭小的窗缝中钻进来,吹乱了我铺在书桌上的作业,也冰冷了我的心。

  两三个小时之前,你在饭桌上说,你要去海南出差,顺便到大海里去潜水。大家都在议论海南的天气有多好多好,我强扯出笑容,食不知味。

  我看你在家门口与大家告别,抱起年幼的妹妹在她脸颊上留下一吻,挽着送你登机的父亲渐行渐远。我不知你是否想起,房门口还有一个我,已经开始备战中考的我。

  坐在书桌前,我无心作业,耳旁是你高跟鞋“嗒嗒”的脆响,环顾四周,是你与父亲为我创设的优质坏境。贴在墙上的日历上,我曾用红笔大大地圈出四天后的日子,也曾满心期盼过——那是我的生日。我不知一向事业第一的你是否会打个电话回来祝我生日快乐。你一向是喜欢妹妹的,我明白,我的事你从不关心。即使我生病,即使我考卷上鲜红的“78”分,都是父亲一人,关注着我,责备着我。

  或许叛逆期的小孩都是如此小心眼吧。接下来的日子里,我郁郁寡欢,心有如一潭死水,无波无浪。

  我麻木于训斥与寒冷中,感觉已如苦行僧。直到那天——

  “生日快乐!”当我推开家门,尚不及反应,你笑吟吟地对我说。我一愣,看着本应在海南沐浴着阳光潜着水的你,以及餐桌上漂亮的生日蛋糕,突然有点不知所措。

  父亲与妹妹早已微笑着坐在餐桌旁。你将我摁在主座上,点燃蜡烛……在我心灰意冷之时,你的突然出现,犹如光,让我冻结的血液重新流淌。这好像是我第一次被你感动。

  父亲依旧是爱煞风景,几句话后扯到了成绩。你笑着打断他,说我又比上次高了三四分,是进步。我惊愕于你对我成绩的了解。你微微红着脸说,是你一直与我的班主任保持联络,只是不好意思跟我开口。你没有皱纹的脸上泛着桃红,在我看来美不可言。

  坐在书桌前,我拆开你送的礼物,是我曾一度想要却又踌躇的一款精致的手表,价格不菲。我知你这次回来舍弃了你爱的大海。

  这真的是你第一次感动我吗?回想从前,但凡我开口让你帮忙,你一向应承,从未不满,也从来是做得很好;你对我的爱体现在我衣柜里满满的新衣服中,体现在饭后每一份可口的甜点中。而我怎可以仅为你未与我告别,未向我表示亲密,未在睡前给我倒杯牛奶的事情中固执甚至偏执地认为你讨厌我?

  寒冬,台灯下的光亮洒遍整个房间,犹如你给的温暖。

  我想,你是爱我的。我和你,早已是一家人。

  判分与点评

  (3)我和你

  地铁在幽深的地道匍匐/ 飞鸽在七月的清冷里放荡/ 圣保罗的塔尖/ 大本寺的钟声/ 幻化为你的笑脸/ 你是我雾都的太阳。

  曙光叩开混沌的天,来到雾都。

  我背上包,披上外套,一头扎进伦敦,早晨的伦敦格外美好,可当地铁把我送回出发站,我却找不到路了。

  记得那是在萨顿路上,顺着地图指引,我来到那儿,却不曾见得旅馆。我开始疯了。

  无奈下,我开始打听,两个黑鬼子斜着我,就像几百年前白人对他们做过的一样。

  带着最后一丝希望,我向马路伸起大拇指,当英伦三岛少有的阳光冲破乌云的一刹那,你来了。

  “伙计!去哪儿?上车吧!”

  绑架?劫持?人身安全?那些词还没蹦入我脑子里,我就坐上去了。

  向右边驾驶座上看去,你也是个一半的黑人,目光改怜悯为慈善,从那凹陷的眼眶中射出。

  “我在找我的旅馆,我确信就在这条路上,到路的那一头好了。”

  我着急地说着,包也没从肩上取下,夹在背与车座间。

  到了那儿,我随即下车,继续苦寻,没走几步,你又来到我身边:“伙计,我家就住这儿,这里没有旅馆,上来吧,我帮你找。”

  你向我伸出了手,打开了车门,我又坐了上去。

  谷歌一下,你找到了那旅馆,可笑的是在同名的另一条路上,很远。

  你从我眉宇间看到了紧张,便试着与我交谈,并随即驱车带我前往。

  我曾非常怀疑我的口语和听力,我曾痛恨伦敦音,但从你那儿听到的,却是我一生中听到的最美妙的语言,我也好像操着华文,完全没有障碍。

  当谈起之前问路时遇见的那两个黑人,你告诉我,每个人都有心情糟糕的时候,我笑了,你也笑了。那时我已完全忘记你与我肤色不同,民族不同,语言不同……

  可这些不同又能说明什么呢?世界本就是一家人,语言、肤色不是界限。

  二十分钟后,到了。你微笑着向我告别,我深深地向你道谢,你眉毛轻松地一抬:“我白天不上班,这便是我的工作。”

  我不知道你的名字,但不重要,你却在我迷路的时候来到我的身旁。

  我将永远记着,在遥远的伦敦,有你。在世界上,到处都有帮助,到处都有陌生人间的爱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本站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house0562.com/5021.html